第四章 有莘之女-《翦商传》
第(2/3)页
于是,在莘国骑兵的护卫下,周昌等一行人开始夜间跋涉。莘甲、周昌在前引路,鬻熊、周考紧随其后,太姒与周发仍是乘车而行。
这是一条在群山中穿行的逼仄小道,时而越过山脊,时而又隐入山谷中;有时经过一条长长的峡谷,两边都是陡峭的山壁,火把的光将众人的身影投射在山壁上,仿佛鬼怪一般;有时又跨过一片深渊,虽然下方漆黑一团什么也看不见,但那黑暗却给人一种能吞噬一切的恐惧。如此错综复杂的地形,加上夜空中又看不到星辰,行到后来周考甚至已辨不清方向。
周考自幼在周原长大,一直以为全天下都如周原一般是一马平川的平原。虽然也从典册中读到过有的山川高逾千仞、峰可摩天,但即便他纵其想象,也只以为和岐周城外的岐山差相仿佛。直到今日亲眼见到这群山起伏竞相比高的壮观景色,周考才知自己过去的想法不过是井蛙之见。
如此行了一夜,周考也不觉得困乏。当天刚破晓的时候,周考忽然见到远处矗立着一座城池,令他不禁开口低呼了一声。
原来他发现这座城竟是依山而建,仿佛在半空中一般。城池的最高点是位于山巅之上的一座雄伟大殿,而城门却是在山腰处。城下的那座山峰,西向的一侧全是陡峭的绝壁,只有东向的坡度较缓,土坡一直延伸到山脚下的一个渡口。渡口前一条宽阔的河流自北向南奔涌而来,渡口上停泊的十数条舟楫都随着波浪上下起伏。
周昌回过头来,对周考说:“这便是以易守难攻而名闻天下的莘城了。当年你外祖父莘侯大人曾率三千守城将士,抵御土方两万大军围困,一直坚守到商方援军赶到。土方大军死伤枕籍,最后不得不铩羽而归。从此之后再无人敢打莘城的主意,天下第一坚城的美誉当之无愧。只是,我们还要再走大半日路程,才能进得了城内。”
莘甲也说道:“山脚下的这条河就是大河,莘城没有护城河,大河就是莘城的天然屏障。河对岸的蒲坂渡口是这一带为数不多的几个渡口,再往下游一直要到渭水与河水交汇处才有风陵渡口可以过河。”
周考听了都默默记在心中,他暗想:选在这样一个要冲之地建起如此一座险峻的坚城要塞,当初建造莘城的一定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。
众人一直行到小采之时,终于来到了莘城下。周考仰头向上望去,莘城显得愈加的高大巍峨。一条通向城门的土路,宽度仅可供两乘马车并排通过,城门上方还有座门楼,夯土版筑而成的城墙高大而坚固。
过了城门,城中道路依着山势盘旋而上,而许多茅屋棚舍分布于道旁,均为城中庶民的居所。周考在途中不断听到羊鸣之声,似乎家家户户都有羊圈,最后他忍不住问道:“这城中怎么养着这么多羊?”
莘甲笑着说:“莘城附近都是山地,不宜耕作,故而城中庶民多以养羊为生。白日里牧羊出城吃草,到了日落再赶回圈里。待到麦熟之时,再将这些羊赶到芮国、虞国等地换些粮食回来。这正是所谓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啊。”周考这才心下恍然。
莘甲带着周昌几人来到位于山顶处的莘侯府邸。过了正门,便是一个偌大的庭院,院中种着不少松柏枫槐。令周考讶异的是,庭院中竟飘着一股淡淡的幽香。他循着香气望去,见到庭中种着十几株从未见过的花木,纤细的枝条上开满淡黄色的小花。周考问道:“现在已经是腊月,怎么这些花还开着?”
莘甲答道:“此物生于中国之地,朝歌城中颇为多见,名叫腊梅。因于腊月之时开花,故而得名。几年前我从朝歌带了一些回来试种,考儿你若喜欢,待春暖燕归之时,我便差人送几株到岐周。”
周考正待推辞,太姒却说道:“大哥如有割爱之意,小妹先行谢过。”原来太姒在殷城时,家中也种有此花。此刻睹物思人,她盼望能在岐周城中也种上几棵,莘甲自然也知道她的心意。
再往里走来到一座大殿前,这座大殿规模宏大:屋顶为四面坡顶,最高处几达三丈,坡顶下方有一圈防雨的出檐;屋顶下十几根高大的圆柱支撑着夯土墙,出檐之下是一圈避雨的回廊;整幢建筑坐落在一个近五尺高的基座之上,从东至西少说有三十余丈。这种房屋叫做“四阿重屋”,周考家中也是一般样式,只是高度和面积都有所不及罢了。
几人沿着台阶来到大殿之上,除了鞋子进入正堂,大家都席地而坐。莘甲对堂内一个仆人说:“去请夫人和小姐到正堂来。”那仆人告退下去,过不多时,一阵细碎的脚步声响起,两个女子一前一后走了进来。
走在前头的是个中年妇人,头戴玉笄,身披绮縠,她容貌虽不及太姒,衣着之华贵却更胜一筹。她见了周昌等人,微一欠身,便坐到莘甲旁边。走在她后面的是个少女,见到生人略显矜持,只是一声不响挨着那妇人坐下。
第(2/3)页